西北大学附属中学

附中新闻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附中动态 > 附中新闻 > 正文

华商报对我校高一家长会的评论

作者:管理员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更新时间:2007-10-12
点击次数:

    被改革者自称为 “建国以来力度最大”的新课改虽然在学校里搞得轰轰烈烈,热热闹闹,但大多数公众尤其是家长,基本还处于“作壁上观”的雾水蒙头状态。专家一再出来解释:家长要放心,要支持。可家长也是狐疑忧虑一大堆:本来应付高考就够累的了,现在又加上这么多选修课,不是瞎耽误工夫吗?高考要是不改,课改改了还不是白改?我咋放心,咋支持呀?

 
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西大附中召开“新闻发布会”,向新生家长介绍课改,开启了家长参与课改的一扇大门,表现出获得家长理解与支持的诚恳姿态,有很强的符号意义。

 

  新课改在本质上是要淡化精英教育,强化大众教育,这属于教育宏观理念上的转型,没有家长的理解是不可想象的。从具体表现上,新课改要强化体验式、加强问题探讨、文本研习,这就决定了此后的教学不会再是老师单纯“填鸭式”地“灌”,学生需要加强利用工具自我学习、获取资料的能力。老师如果布置些上网查资料、看某些电视节目的“作业”,家长会不会认为孩子“不务正业”、“借机偷懒”?根据新课改安排,社区服务、社会实践都将是此后的“功课”,平日里把子女视为宝贝疙瘩、油瓶倒了都不用他们扶的家长们,能全力支持孩子去社区里“出把力”吗?更重要的是,新课改的内容非常丰富,加强督促、辅导,拓宽兴趣面等有很多工作,并不适合大班级的“规模生产”,都需要“家庭作坊”发挥作用。

 

  因此,在新课改中,家长绝对不是旁观者,而是天然的参与者。但要看到,围绕新课改那么多的疑问,仅有笼统的一次介绍是远远不够的,以点对面的介绍,更多履行的是一种“告知”义务,充分交流沟通的妙处并没有显示出来——— 介绍会现场,家长最关心的是“高考会不会改”,问题本身已经表现出家长目前只是一个表层的参与,并没有触及到本质问题的沟通。

 

  更多的学校连这样一步还没有迈出来——— 习惯了“自行其是”的学校,在吸纳家长参与的机智上,需要更深入的探索。一方面,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座谈会、电话甚至家访的方式,让家长充分了解新课改的精神。除了这些“常规动作”,更需要像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那样,改革家长参与的途径,从管理上建立“学校—家长”的全面协作机制。

 

  家长的主动性更为重要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,既是自身的权利,更是对孩子的责任。笔者见过一些家长,早上把孩子送走,晚上按时回来了,就万事大吉了———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变化。可能有“太忙”的原因,但这就好比买衣服,光挑牌子、肯花大钱,如果不研究自己孩子的体形,就很难得到最合适的结果。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,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、管理过程会产生很积极的效果——— 学生竞争力增强、技能增长、潜力开发……很多都是家长参与的“副产品”。

 

  外交家吴建民说:交流也是生产力。这话在课程全面改革的今天,别有一番意义。开放的教育体系才最有生命力,此前很多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轰轰烈烈开始、稀里糊涂“走形式”,最后甚至名存实亡,原因很多,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摆脱教育部门的单方面主导———教育管理者按照在办公楼里设计的图景推行,社会公众却基本处于旁观状态,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张力释放,也使改革在推行中丧失了自我纠偏的能力。

 

  改革者预期,新课改将成为“建国以来力度最大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”——— 决心很大,口气也不小。但要看到,这场改革能否影响深远的决定性因素,不是改革者把自己先放到多高的历史地位上,而取决于在现实土壤上,各种力量能否被充分调动起来,各种阻力能否通过有效沟通变成改革的拉动力。心有多大,未必就能走多远;智慧有多大,才决定着能走多远。

官方微信
Baidu
map